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

救經濟,靠自己

救經濟,靠自己

2008/10/08

文/陳伯松

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宣告倒閉,其他著名金融機構(AIG等)也岌岌可危,華爾街噩夢連連,全球金融則動盪不安。台灣處於暴雨欲來風滿樓前夕,無論實質經濟面抑或金融面卻屋漏偏逢連夜雨,如何自處及自救?

首先必須釐清一個施政的基本思維問題:在當前,實質經濟面和金融面之間孰重?台灣經濟問題癥結出在實質經濟面抑或金融面?答案本來很清楚,可是,政府總在風雨中搞個「海外招商」、「台商回台上市」、「打造亞太金融中心」這類金融面議題,不但放著即將引發的金融市場系統危機不管,而且這些金融議題,與當前絕大多數百姓的疾苦風馬牛不相及,徒增民意疏離。
估計約有200萬30歲至60歲間的台灣人,帶著資金,購買廠房設備,長期滯留在大陸,也就是大約有三成的經濟資源從台灣掏空,移往大陸。尤其是中小企業,台灣在1980年代以前曾倚重它帶動經濟起飛,如今在本島傳產業工廠十廠九空,「老闆不在家,工廠不見了」是台灣傳產業的寫照。

救台灣經濟的當前課題是:失掉三成經濟元氣後,如何調理?台灣以中小企業起家,中小企業也養活眾多就業人口和家庭,政府若能有效輔導中小企業在技術、業務、財務面升級轉型,提升品質競爭力,與低價無品質產品作市場區隔,則事猶有可為。如是再配合以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發展,台灣經濟仍有堅強實力。有紮實的產業面襯托,談金融、籌資中心等才可能言之有物。
總體經濟國民所得有如一架飛機,它有四具引擎:民間消費、民間投資、政府投資和支出以及貿易淨輸出。在此之前,台灣的經濟過度重視貿易輸出,如今7月、8月連續呈入超,顯示這具引擎有了問題,甚或可能熄火;政府公共投資、公共支出引擎則因政府舉債已高,而顯得有氣無力;民間投資這項,許多人夢想誘引泊在海外資金回國進行直接投資,實際上這是幻象,一旦進入海外金融面領域的資金,將很難說服它的主人轉為國內產業投資,要不是如此,當時資金為何會離台?而且,這種投資難救台灣當前的燃眉之急。民間消費呢?重燃民間消費引擎可以帶動台灣經濟。

如何點燃民間消費,是靠一點一滴的增溫,不必好高騖遠。颱風後的重建,必須及時和確實,政府若用心執行,效果就顯現。政府可以帶頭表率,公務人員與其出國考察,耗費公帑於海外,不如到各地方互相觀摩,把考察費花在國內,到各風景名勝地去研習不也很好?各大宗教慈善團體若有必要對海外進行救濟,建議以實物代替現金,在台灣島內採購海外災民所需要的奶粉(起碼沒毒)、帳棚、毛氈、日用品…等各項物質,並安排運送,事雖稍煩,台灣的經濟卻因而有動了一下的契機,一次賑濟同時救了兩人。

此外,政府若考慮動用退稅,請參考美國政府今年5月退稅1,000億美元給人民,結果有85%的金錢人民用來還債或儲存起來,花掉的錢少之又少,對刺激經濟景氣幾無效果。所以,政府可考慮以發放各項實物點券以替代退稅支票。以上各點各滴,無非從物流取代金流著手,聚沙成塔,必能創造島內的就業與所得。

最後,要救台灣經濟與其靠政府體系內幾顆腦袋瓜,不如鼓勵全民一起DIY。建議行政院(也鼓勵各縣市政府)設置窗口和信箱,設賞金給對政府提供救經濟點子、藥方而被採用的人。如是,重賞之下必有勇夫,政府花費不多,卻用了許多人的腦力來工作。

(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)

【2008-10-08/經濟日報/A4版/金融新聞】

沒有留言: